多出的9成的生命時間,不用拼命賺錢了,然後呢?
其實,說總經理一輩子都花在積蓄3000萬元,這是不公平的。
這個過程中,他經歷的豐富人生、磨練的能力、累積的社會資源與人脈。3000萬也代表了一個豐富多樣的人生。他當然不只一個傻傻賺了3000萬的機器人而已。
他擁有的是男人的另一個夢想──立業。
現實是,在台中並沒有太多可以「立業」的空間。
常常聽媒體口號似的談著「我們只要一份可以餬口的工作」、「台灣人找不到工作」、「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很高」云云。
這些都過度化約。我必須承認,我們談的是中產階級的焦慮,我們不是鄉下掙扎求生的近貧階級,要找到一個可以糊口飯吃的工作,其實也不是那麼難。
但,一般人尋求的是比「餬口飯」更多的需求:小孩子的教育、小小的名牌奢侈、偶爾的出國旅遊犒賞、甚至是更多的文化素養與閒暇。
這些都是在「餬口飯」之餘,台灣發展到這一步之後,一般中產階級的的基本需求。
扯得有點遠。回到「立業」的問題。
在台中買房子不困難,但是在台中找不到工作。
或更精確的說「在台中不容易找到符合興趣、未來有發展性的工作」。
說坦白的,資源都集中在台北,機會都集中在台北。甚至說,機會都集中在中國上海。
到一個充滿機會的地方,即使很苦、即使環境惡劣,但你永遠可以抱持著一個夢想,哪天就可以或得那個機會。
就像那個高中同學會的故事。
就機率而言,再興中學同學會的平均打擊率是7成,虎尾高中同學會的平均打擊率可能2成不到。
一個幹過記者的老朋友曾看著電視跟我說:「你看,要幹事業,就是要上台北。這些電視圈的主管、大牌記者,就能力而言真有比我們好嗎?我年輕時如果選擇到台北上班,現在也會坐在那個位置上。但因為我選擇留在中部,所以,我們永遠沒那個機會。」
他很早以前就不幹記者了,退出新聞圈。
我以前研究所同學,現在整批都在竹科一起上班。還是一樣的同班同學、一樣的實驗室、一樣的腦力研發工作。只是窮學生帳戶裡多了數百萬年薪。
「事業」不只是一個人幹的事情。
如果你有條件、有企圖,你自然而然會選擇和最優秀最頂尖的人一起鍛鍊武功、一起攻城掠地。
很多產業最優秀、最核心的人才都在台北,所以你自然也會選擇到台北去奮鬥。至少在35歲以前,你不會考慮在台中買300萬的房子,而放棄了在台北成就事業的可能性。
搞媒體、搞新聞的人,如果可以,一定是到台北。搞科技的,一定是到台北(或新竹)。搞金融的,一定是到台北。
留在台中,幾乎是在人生還沒開始的時候,就先承認失敗了。
在台北成家不易,但有立業的機會。
在台中成家簡單,但缺乏立業的空間。
所以張溫鷹市長以低房價號召中產階級進住台中成效不彰。沒有事業,買了房子又如何?身為台中市人,我們都自豪於溫和的氣候、輕鬆的生活步調、豐富的消費娛樂生活。這些我們都知道。
但是,台中不能只是「生活首都」。沒有事業,哪來生活?
這是台中市民的焦慮。也是台中市民的兩難。如果,我可以在台中可以有個有發展性的事業,那該有多好?我何苦選擇台北那個該死的城市。
0 comman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