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有兩個朋友帶著三個小孩要抵達。文正昨天就說好今天要上街去吃大餐,還要帶大家去Shopping。經過昨天德國飲食的震撼洗禮,不太能確定他兩口中的「大餐」和「Shopping」的確切定義。但至少,總還是上街逛逛。
今天,我慢慢開始真正認識仁正、湘玲這兩個朋友...
11點,出發去接亮旻、秀蓮和三個小朋友。
坐著仁正的手排車,每次到了十字路口等紅燈,總會熄火,需要重新啟動。我心裡暗自評估他們在這裡的經濟狀況。
「為什麼你等紅燈時老是要把引擎熄火?」
信真忍不住問了。
「因為汽車怠速時會排放廢氣,把引擎熄掉,可以節省油料、也避免污染..」
啊?原來不是因為汽車老舊,而是有意識的駕駛習慣。
慢慢的,我逐漸理解,環保不是一種道德訴求,而是理解內在原理後的科學性選擇。

還有各式各樣要花腦袋理解的綠色習慣:
- 吃晚餐時,仁正千萬交代不要每個人自己勤勞的自己動手洗碗筷,務必要累積一定的量之後,像是路邊攤一樣,放個一鍋水加個洗碗精,洗後也不要用清水沖乾淨,直接用抹布擦一擦就可以了收起來了。為了省水。
- 德國人的個人平均用水量是歐洲國家最高?為了節約水資源,德國的水費超貴,除了自來水費外,還要負擔污水處理費用。水費高,不用道德訴求,大家自然就養成節約的習慣。
---
「只要台灣人的腦袋轉過來,事情就會開始轉變,根本不用急。」
雖然我一直深切的感受到他們的急迫感。
「台灣有太多的中產階級,太多知識份子救民救國的熱切責任。」
當然,他們夫妻倆,只是努力的實踐著自己的理想,偶而不經意的與朋友分享綠色生活的可能性。
0 comman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