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個人而言,其實只是簡簡單單的人才群聚效應的問題。
因為你的伙伴、你的對手、你的朋友都在台北,所以你也會到台北,不會留在台中。
中科帶來了一些改變,讓科技業的人可以在這裡發揮群聚的效果。
台中工業園區,工業母機、精密機械、精密零件加工,也有群聚的效果。
台中的房地產,累積了最會操作市場、擅長行銷房子的一群人才。
消費娛樂、餐飲服務業,台中絕對不會輸給台北。
這些都是台中擅長、既有的成績。
或許,我們該思考的是,就像「發揮自己的天才」一書所說的,你與其花額外的精力去補足你的弱勢,讓自己成為平均分數70分的人,還不如將精力投資在你個人的優勢能力上,讓自己成為擁有98分的特殊能力的人。
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在既有優勢產業中,持續擴張。讓這些產業變成台中獨一無二的城市定位。因而創造出在台中立業的可能性。
例如,台中可以定位成「消費娛樂美食首都」
我知道,這個定位抵觸了所以知識份子文化思考的深層意識。但我們談的不是自己的個人喜好。
台灣匯集了五湖四海各省的餐飲精華,以台中溫和的氣候,寬闊的空間,我們可以擁有最有特色的餐廳,最好的美食,吸引最多的消費人口。台中的泡沫紅茶、台中的夜店,台中是很多台灣本土消費文化風潮的發源地與實驗場。台中的田園咖啡廳可以提供數十個停車位。美術園道的創意餐廳聚落。
例如,台中可以是「建築設計創意之都」。
建築業界的朋友說,他們公司和台北的建商策略聯盟,在台北仁愛區蓋了每戶一億元的豪宅,其實是將台中2000萬豪宅的規劃與建材,原原本本的搬到台北而已。2000萬變一億。台中有世界首創的綠建築─誠品晴美;台中的建築工地圍籬首倡改植綠圍籬;圓弧形的The One飯店比死板的101大樓或方正的高雄85大樓漂亮多了。這些不是偶然,台中擁有比台北相對低廉的空間成本,因此建築設計可以玩的空間也相對大的很多。
台中過去數十年來不斷土地重劃、炒地皮,也培養出許多優秀的房地產、建築人才。台中做為建築的創意之都,可以成為一個實驗場地,實驗的成績,轉植到台北、上海,可以創造出數十倍效益。當然,這些創意也會同時帶動其他設計、藝術、文字、影像方面的創意工作。
例如,「黑手」轉化成更新的概念「職人品牌之都」。
由佳龍所分析強調的,台中既有的中小企業黑手文化,轉化成類似義大利手工產業的城市概念,撇開市場佔有率、大規模加工業不談。強調中小企業,小型加工廠,以世界性的品質,輔導建立品牌。再整合因品牌行銷而帶動的設計、行銷、策展等創業產業。創意產業或許就可以和台中市的既有優勢產業聚落發揮連動關係。
例如,把「二十號倉庫」擴大成「鐵道倉庫綜合創意商業區」。
把台鐵的老舊倉庫,都重新整修,改造成廉價租賃的商業賣場或美食餐廳。不只是曲高和寡的藝術家工作室,而是在藝術與創意的展示中,同時提供讓民眾消費、休閒的空間。讓更多的民眾藉著商業消費,從而接觸了藝術與創意商品。讓倉庫讓古蹟變成最有特色的百貨商場。動中區新的商業複合購物商圈,也提供創意人一個新的展示窗口。
話說回來,也不是每個願景都是可能的。
例如亞洲超大影城?
回到群聚的問題。媒體、新聞、傳播工作者都聚集在台北,這些專業的媒體製作人才,真的會因為在台中拍幾部國片,就選擇搬到台中?離開台北的電視圈?離開台北的鎂光燈?何況高雄也積極在塑造電視、電影媒體產業。台中可以後發先至?
例如?「幸福城市」、「樂活」?
這是個好的概念,值得推銷的理想。但是個不足的概念。
台中好生活,我們都知道。但這個概念沒能提出解決就業焦慮的具體作為。如果欠缺背後解決焦慮的確切方案,就少了能說服、感動人的理由。
「創意產業」是個很炫麗、花俏的名詞。但或許該注意的是,台中市的人口結構上,自我認知為是屬於或相關於「創意產業」的選民到底有多少?如果不是會影響選票結構的關鍵選民,那標舉了這樣一個炫麗花俏的口號,跟台中市民的情感會有多大干戈?
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我一直深深覺得,文化創意產業不應該是獨立於其他的產業,自己關門搞手工的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跟台灣擅長的國際產業能結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產業可能性。例如,如前面所提的「美食」、「建築」、「中小企業」等等,都可以連結創意產業,爭取品牌、設計、行銷上的加分。這樣的創意產業才有現實感、才有市民認同的連帶感。
很難有個結論。
但或許,能夠解決台中人內在焦慮,同時立基於台中既有優勢產業的城市願景,才會是市民們所認可,真正能「感動人心」的一個小小的願望吧。
0 comman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