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過後
積水總會退去 淤泥也將清理乾淨
但隨著新聞熱度轉向政治權力
災區新聞逐漸淡去 觀眾就將忘記
其實漫長的重建道路才正要開始
很多地區依然需要志工協助整建家園
記得九二一之後
很多朋友、團體紛紛下鄉,進駐災區蹲點,直接在災區協助重建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辦法這樣拋棄一切,直接下鄉蹲點
我也不認為,每個人都必須下鄉蹲點,才是協助災區唯一的方式
有沒有可能
在都市和災區之間
建立起某種長期的聯繫管道 一條臍帶
定時出團,在假日時(或有空時)付出兩天的勞力
會表演的人,輪流到災區義演
會攝影的人,輪流到災區進行報導
想出國的,就到災區過個一個月的「打工假期」
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
接力一般,長期的和災區建立起某種臍帶關係
將都市裡的物質、人力與文化資源,
源源不絕的灌輸到任何需要的地方
這不只是協助災民
這更是協助我們自己,我們這些都市人
讓我們在金錢捐款方式之外
可以和台灣弱勢的區域發生連結、體驗
瞭解都市之外,其他台灣人一再面對的現實生活
這條臍帶該是一個網站平台、也該是一個精簡的社會企業
讓災區的需求可以被瞭解、登錄,例如:
「某時某地需要10名志工協助某件事」
「某某地希望能有表演團體來辦演唱會給災民聽」
讓願意協助的人可以自己報名、聯繫或促成,並實際到災區付出一些協助
我們可以把這條臍帶想像成「莫拉克網路資訊中心」的常態運作版
把這條臍帶想像成「104人力銀行」、甚至是「沙發客」組織
開放讓供需兩端自行登錄、配對
這條臍帶應該像是「器官捐贈通報系統」一般
把重建的大想法
拆解成一個個具體個人需要的小小協助
讓這些簡簡單單的需求與供給之間
建立起清楚的聯繫管道
讓這些簡簡單單的需求與供給之間
建立起清楚的聯繫管道
現實是
我不想成為慈濟會員
我也還沒想要成為某某團體的長期志工
但我想在這段時間,付出幾天的勞力與心血
協助天曉的那邊或許有需要協助的人
或許這條臍帶可以透過網路Web2.0的概念
重新架構出一種不一樣的志工組織
我不想成為慈濟會員
我也還沒想要成為某某團體的長期志工
但我想在這段時間,付出幾天的勞力與心血
協助天曉的那邊或許有需要協助的人
或許這條臍帶可以透過網路Web2.0的概念
重新架構出一種不一樣的志工組織
現實是
如果我們不相信政府統籌災後重建資源的能力
如果我們對大序事、大結構的抽象化重建概念與效率不報任何期待
或許,透過累積這些一個個小需求、付出一個個小協助的過程
可以一點一滴的掃除掉我們自己內心的一些些污泥
如果我們對大序事、大結構的抽象化重建概念與效率不報任何期待
或許,透過累積這些一個個小需求、付出一個個小協助的過程
可以一點一滴的掃除掉我們自己內心的一些些污泥
0 comman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