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礦坑位於公館開礦村,是台灣石油發祥地。台灣最早發現石油是在清嘉慶22年,在出磺坑場正門右前方約八十公尺處的「出磺坑第一號井」遺址,即是日人開 採的第一口井,由於出磺坑油源 很豐富,日人共開採了99口井。出磺坑地名由來,是當初因為當地人發現這個地方地底下冒出有硫磺顏色的液體,他們並不知道這就是「原油」,以為是硫磺,所以就叫「出磺坑」。

進了間鐵皮貨櫃改裝的臨時辦公室,向鄭隊長打聲招呼。
鄭隊長指示年輕的楊副工程師拿了兩頂工地用白色安全頭盔給我們
「你們在這工地裡隨時都要戴著安全帽才行!還有注意不要靠太近,免得發生危險啊。」
楊副工程師:「這個工作大概是全台灣最危險的行業。每個人的保險費都是最高等及的。」
進了工地現場。是個34度的酷熱豔洋天。
遠處的天空積著濃濃雨雲層。下午有可能會下雨。
工地站著拆到一半的鑽油井架。
10幾層樓高的井架,最上面爬著許多穿著黃色制服的工作人員。
井架的四支鋼樑,每支鋼樑上爬著三個人,總共12個人在上面。
細細動作,還看不清楚實際作業情形。


忽然看到一個人用全身力氣,用力搖晃,想要把鋼樑搖鬆。
不要命的行為。
「你們要把這個老油井拆掉嗎?」
楊:「不是,你不要誤會了。我們不是在拆油井。這是剛完成維修的油井。維修完成了,要把維修的井架拆掉。」
「哦,不是每個油井都有一個這麼高的井架嗎?」
「不是,實際的油井在它下面,被保護著。我等一下可以帶你去看。這井架是維修時或鑽新的油井時才會立起來。現在修好了,所以要拆掉,換到下一個地方去。」
十層樓高的井架上,12個工作人員,分工合作,把井架的螺栓旋下來。兩旁待命的3台巨大吊車,就分別把一組一組的鋼樑鐵架,緩緩吊下來。
地面上,十幾個人仰著頭,眼睛緊盯著吊著放下來的鋼樑。在地上接應。鋼樑一放到地面,工作人員就分頭把鋼樑拆成更細的零組件,再吊到一旁堆放成堆。


35度的豔洋高溫。現場緊湊的工作節奏,幾乎沒有時間喝口水。
「沒想到台灣居然有挖油井的工人。」
「其實,以前最多有二十幾隊探採隊。現在只剩三四隊而已。
「你現在現場看到的工作人員,總共有3個班。平常是3班24小時不斷的工作。在出磺坑這邊,因為附近有居民,所以我們晚上不工作,只有兩個班在輪。你看,那個很壯的…」
年輕的副工程師指著遠處正在吆喝的五十幾歲的粗壯男人。
「那就是吳班長。還有黑黑那個是林班長、穿藍色制服的也是班長。這些班長都做這個工作很久的老前輩了。這個工作高危險、又要24小時輪班。大部分的人都待不住,能留下來的實在了不起。」
吊車又由鐵架上緩緩吊下一組鋼樑。吳班長的人趕緊迎上去,穩穩接住了。井然有序的拆著鋼樑上的螺栓。
吳班長:「你們是來拍紀錄片的啊?你就這樣寫啊,我們這個工作是居無定所、四處流浪、沒日沒夜。你就這樣寫啊!」
十層樓高的井架上,12個黃色的身影,在陽光下,逆光晃動著。

0 command::
張貼留言